温馨提示

该商家信誉较好,多谢你的支持!

详情描述

花费百万,月薪7千:海归怎么就不香了?

豆瓣上有个“海废”小组,近四万海归成员因在回国就业过程中受挫而在此抱团取暖,互相倾吐“事业之废”“生活之废”。


2019年毕业的学生,至今就业没有着落;或者毕业前数月就开始积极投简历,想敲开事业单位或央企国企的大门,无奈杳无音讯,只好转战私企一搏。


媒体上,我们也经常看到“留学花费百万,月薪不足几千元”这样的新闻。


海归→海待→海废,一步步的“沦丧”,足见留学生在就业市场正经历着学历通胀。

归国的留学生,褪去了精英光环

从几组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归国的留学生身价待遇确实今非昔比。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针对2021年海归大数据分析的报告显示,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显著增强。2021年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高达104.9万人。


其中,回国就业的海归硕士是主力军,硕士学历占73.5%。

百万人回国,可无论是行业还是岗位,招聘需求均有所下降。就业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另外,猎聘发布的《2020海归留学生就业洞察报告》显示,海归留学生的薪资期望提升放缓,2020海归应届生平均招聘薪资7481元,较2019年同期提升7.3%,但远低于海归人才的平均期望薪资。


数据和现状告诉我们:海归的人变多了,钱却赚的少了。留学生在就业市场的光环和优势不复昔日。

为何国内就业市场不再钟情海归人设?

国内就业市场不再钟情海归人设,有其客观原因:

比如近十来年留学人数迅猛增加,使得海归不再稀奇。


另外,留学生的实习经验、职场经验受签证和近三年疫情的影响,普遍不如国内学生丰富,并且与国内职场有壁垒。

但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其中也不乏一些主观原因:

原因一:留学生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业与就业脱钩

不排除一小部分留学生选择出国是因为在国内的学业成绩一般,为了避开高考淘汰,家里送到国外去镀金。这类留学生能在国外学会多少技能和有用的东西是值得探讨的。

但更多的留学生在就业市场优势失利是因为当初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在选校和选专业时迷茫、随众盲目申请,导致了毕业后学业与就业脱钩的现象。


原因二:用人单位提升了录用门槛

严格说来,在国内就业市场不是海归没有竞争力了,而是海归不再像过往一样无差别被认可,其中相对较弱的那些人不再有强势的竞争力了。

以前大众会被留学生的光环欺骗,以为能出国的都是精英,当光环褪去才发现,其实国外野鸡大学和水项目也不少,还有很多项目甚至只需要八个月就可以毕业。


所以现在面试时,用人单位会谨慎筛选。越来越多的国企、公务员招录也开始卡海外学历。

比如上海闵行区等地在去年发布的公务员招录中明确提出,毕业院校须在QS、U.S.NEWS等世界大学排名最新榜单中位列前200名、国外硕士研究生学制需两年及以上的要求。


以上的客观加主观原因,导致了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失宠。

海归们如何在就业市场大放异彩?

我认识的一个留学生,已经回国一年半了,工作还没有稳定下来。

一开始找工作的他满心只想去大厂,投了N多份简历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认清现实后,他开始不管公司大小,觉得合适就投。现在进了一家小公司,又觉得不甘心,一直在找新的机会。

期待很高→心有不甘→最后的挣扎,据说这是“海废”们就业时通常会经历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变化。


难道海归们真的在就业市场没有一点优势么?非也!归国的留学生在找工作时不妨参考一下这三点建议:

建议一:多渠道、广撒网

· 密切的关注海外招聘会,积极参与

每年的六月和九月不少招聘平台都会举办海外留学专场招聘会,务必提前准备充分、积极参加。

· 官网报名

一般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官网都会贴出招聘信息,你要密切关注报名时间和要求,以免错过。

· 招聘平台
很多校招生找工作只看官网发布的校招资讯,一旦信息有缺漏就会错过很多机会。但实际上很多企业也会把校招岗位挂在猎聘,平台也会有一些校招专场、直播专场,这些对缺少信息的海外留学生来说其实是事半功倍的求职渠道。

· 熟人推荐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前同事去了互联网大厂,朋友毕业后通过这位前同事内推,参加了两轮面试就签约了,非常高效。

学长、学姐、同学、家里的亲朋好友……身边的资源都用起来,但这意味着你需要提前积累和经营一些人脉资源。